2016-03-10 09:21 來源:通威
?
本次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先生認真履行人民政協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積極建言獻策,參與國是,反映社情民意,并主要針對當前我國宏觀經濟、能源革命、光伏產業發展、農業大數據、市場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認真思考和仔細調研,尤其就 “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 加快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等熱點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
劉漢元委員指出,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確定了大數據發展的國家頂層設計,大數據與農林牧漁等傳統行業的結合已是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近期出臺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建議”中,也多次提到“推進農業標準化和信息化”的問題。可以說,“智慧農業”已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關鍵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的分散經營和生產模式,使得市場競爭參與者對信息的依賴比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不僅可以通過建立綜合的數據平臺調控農業生產,還可以記錄分析農業種養過程、流通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并通過分析數據,制定一系列調控和管理措施促進農業高效有序發展。因此,讓大數據這個“現代工具”充分發揮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已變得至關重要,刻不容緩。
劉漢元委員認為,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具有必要性,同時具備兩個“有利于”:
1、有利于解決農業生產信息不對稱問題
2012年,在國際經濟持續不振,需求不斷減少,飼料原料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下,我國的羅非魚產量卻大幅增長,廣大養殖戶遭受巨大損失;2014年,生豬消費量驟減,豬價降低,使得存欄生豬的恐慌性拋售出現,國內養豬戶損失嚴重。經事后分析,導致生豬消費回落的最主要因素,除了中央八項規定外,竟然是基礎設施投資放緩導致的農民工火腿腸消費量銳減。由此可見,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農業生產者無法獲知需求的變化而盲目生產,并成為了制約農業發展的主因之一。事實上,導致信息不對稱的主要原因除了生產者對信息缺乏分析使用能力外,更重要的是缺少權威性、預測性和信用約束功能的行業大數據信息平臺和統一的市場供需信息平臺。因此,作為全球農業大國,我國有必要盡快建立農業大數據信息平臺以解決農業生產、消費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2、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通過大數據分析與研究,種植、養殖業能夠預測最佳播種或放苗時間,用什么類型的種子、苗種以及在哪里種植和養殖,以提高產量、降低運營成本,并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養殖戶還可以通過養殖投入、天氣、污染等綜合數據,預測產量和價格走勢。大數據時代,不僅可以通過建立綜合的數據平臺調控農業生產,還可以記錄分析農業種養過程、流通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通過分析數據,制定一系列調控和管理措施,使農業高效有序發展。目前,大數據在農業中應用最普遍的領域之一就是精準農業或智慧農業(農林牧漁業)。通過對氣候、土壤、水、空氣質量、作物成長、魚禽畜的生長,甚至是設備和勞動力的成本及可用性方面的實時數據收集,預測分析之后用來做出更科學、更精準的決策。因此讓大數據這個“現代工具”充分發揮,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已變得十分重要。
劉漢元委員表示,無論從現實需求和國家整體部署,農業大數據平臺要在各行業大數據建設中走在前列至少不能落后。我們建議國家和各地農業主管部門牽頭,聯合科研機構、各領域大型農業企業和農戶,完善農業大數據采集、共享、分析、使用機制,建立全國范圍內的農業大數據統一平臺,助力產業鏈各環節的科學決策,實現可持續的產業發展和區域產業結構優化,進一步推動智慧農業的建設進程,他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1、建立全國范圍內的農業大數據平臺
利用最新的計算機數據挖掘技術、互聯網、多媒體和云計算服務模式,以農業智能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云平臺”+“智能終端”為主要載體,各方有機結合,互聯互通,融為一體,貫通省-市-縣(區)-鄉(鎮)-村-戶的信息服務渠道,實現“三務”進村(農村政務、農民服務、農業商務),服務“三農”。農業大數據平臺包括種植業、養殖業等子平臺,同時根據農業的產業鏈條劃分,目前農業大數據主要集中在農業環境與資源、農業生產、農業市場和農業管理等領域。其中,農業自然資源與環境數據主要包括土地資源數據、水面資源數據、氣象資源數據、生物資源數據、污染數據和災害數據;農業生產數據包括種植業、養殖業和漁業生產數據;農業市場數據包括市場供求信息、價格行情、生產資料市場信息、價格及利潤、流通市場和國際市場信息等;農業管理數據主要包括國民經濟基本信息、國內生產信息、貿易信息、國際農產品動態信息和突發事件信息等。此平臺是一個高度“智能挖掘”與高度“傻瓜應用”相集成的農業智能綜合信息平臺,實現了農業信息服務從產前、產中、產后的“一站式”信息服務與全程指導,有效解決了農業信息服務“最初一公里”信息資源整合難題和“最后一公里”信息進村入戶難題,有效實現了農業信息服務的面對面。
2、依托農業大數據提供服務與信息支持
依托農業大數據為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提供全程服務。如產前可根據歷史需求進行預測,指導科學生產;產中進行動態監控,實現病蟲害預警,通過智能養殖提升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產后提供價格行情信息及市場趨勢預測、產品溯源等。助力實現農村商品流通網絡化、農民服務信息化。通俗的說,就是讓農戶知道春天種什么,秋天賣什么,隨時隨地買到最實惠的農資產品。同時,為政府決策、高校及科研機構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其中,農業大數據可幫助政策制定部門全局了解行業運行的健康狀況,從而讓相關政策更“有的放矢”,并幫助實現農村政務管理電子化;可為高校及科研機構提供大量的基礎性研究數據,有利于推動行業的科技進步。再者,為涉農企業生產、轉型、市場營銷提供科學指導。擁有了農業大數據,涉農企業能夠更好的預測相關農資的需求,對避免盲目生產、產能過剩、降低庫存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3、建立數據采集、共享、分析和使用機制
國家《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中指出,一方面要建成國家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一方面要開展政府和社會合作開發利用大數據試點。農業大數據平臺的建設涉及多個細分領域、多個生產環節和多個數據來源,極具復雜性和系統性。因此,建立我國農業大數據平臺數據采集、共享、分析和使用機制。做好數據資源整合,統一農業大數據標準,率先開放農業部門的自有數據,引導協調農業相關部門開放數據,積極引入各方面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業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工作中,開發農業大數據產品,服務農業生產。同時,向農業供應網絡中的所有利益相關者提供一個獨立的、以大數據為手段的、值得信賴并且安全的平臺,讓他們在認同精準農業理念的前提下,能夠互惠互利地匯總、分享和交換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