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0 09:44
實體經濟興,則國運興,振興實體經濟,企業當家人的擔當至關重要。當前經濟形勢下,川企優秀企業家們在忙活什么?思考什么?瞻望什么?需要得到什么支持?四川經濟健康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企業家精神?
川報觀察今日“BOSS來了!”專欄邀請的是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一起來聽他談談創新與發展!
●“看準一個方向,我們就要做下去。”
●“缺什么就做什么,民營企業也有社會責任感。”
●“‘仰望星空’之外,還是要‘腳踏實地’,要扎扎實實地走,不冒進。”
●“我的袖子啊,隨時都卷在膀子上。對民營企業而言,永遠存在生存的壓力,這就是我們發展的動力。這袖子是放不下來、也不敢放下來的。”
2月10日上午9點半,在通威國際中心的39樓會議室,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如約現身。他聲音洪亮,激情滿滿,交談間還頻頻向記者提問。
無論是創新還是發展,劉漢元主席都會談到通威正大力推進的光伏發電:“做清潔能源,這是一種社會責任,也是企業的商機。”他說:“我的袖子,隨時卷在膀子上。”
BOSS談創新
“認準了方向就干下去”
記者:近年來,通威新能源產業亮點頻出,2016年,通威太陽能(合肥、成都)的晶硅電池片產量已經躍居全球第一。從最初的做水產,怎么想到做光伏發電?
劉主席:光伏發電,是將太陽能直接轉換為電能。這是一種清潔能源,對太陽能的提取不會產生負作用、不會有對環境的負罪感;而且太陽能是可持續的一種能源,只要太陽照常升起,就能利用、就能發電。2006年,我的博士論文《各種新能源比較研究與我國新能源的戰略選擇》寫的就是“能源革命”。
選擇用晶硅電池來發電,是因為我從初中時就喜歡電子、無線電技術,也喜歡研究這個。我們看得到的任何一個半導體的二極管、三極管、集成電路計算機的CPU,以及手機里面的集成電路,幾乎都是用硅作為核心材料來生產和制造的。
看準一個方向,我們就要做下去。通威從2006年大舉進軍光伏產業。
記者:光伏產業遭遇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寒流。沒動搖過嗎?
劉主席:沒有,我們認準了這個方向:清潔可持續能源必將替代化石能源。這也是我們國家未來可持續發展和一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最核心的轉變。包括環境問題,包括大家現在密切關注的霧霾問題,都能得到根本改變。
記者:四川曾經有10多家多晶硅企業,但存活下來的只有通威旗下的永祥。你們是怎么做到的?
劉主席:技術的優化,給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我們在制造的核心技術方面不斷創新,在應用端也很巧妙地實現了與水產養殖的結合。實踐證明,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采用“漁光一體”的模式,每畝每年可產1噸以上健康水產品,同時發電5-15萬度,相當于年產10-30噸石油。如果把全國的4500萬畝精養魚塘全部建成漁光一體電站,裝機量將達1200GW-1500GW,相當于2015年全國發電裝機的總量。
記者:通威每年在科研上的投入有多少?
劉主席:不封頂,只要方向準、思路對,集團都大力支持。
BOSS談創業
“缺什么就做什么,民營企業也有社會責任感”
記者:回到35年前,是什么激發了你創業的想法?
劉主席:大家都知道“吃魚好”,但在上世紀80年代,想吃吃不上:當時四川平均一人一年只有半斤魚,而且魚還是骨多肉少。當時想的是:做水產,讓大家有魚吃。我們不斷技術革新,一次次創造最高產量,你們川報頭版頭條還就此做過報道。
后來,大家能吃上魚了,但食品安全問題也出現了,我們就想:要做安全魚,讓大家吃的放心。這也是我們打造“通威魚”品牌的初衷。
記者:通俗來講:就是缺什么就做什么?
劉主席:對,可以這樣理解,但更重要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做企業,用什么方式來激勵我、激勵整個團隊不斷打拼?除了利益的驅動,還有對社會的付出與責任。我們做“通威魚”,就響亮地提出“讓生活更美好”,這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怎么從產品源頭去確保健康、確保營養和美味。還有光伏發電,我也經常對員工講,我們不僅僅在做一個產業,而是一件大事、好事,可以改變現在的環境,實現青山綠水、藍天白云。
記者:這些年,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很多“弄潮兒”倒下了,但通威卻越來越壯。你的秘訣是什么?
劉主席:首先,是大環境好。黨中央提倡解放思想,鼓勵勤勞致富、發展生產力;其次,“仰望星空”之外,還是要“腳踏實地”,要扎扎實實地走,不冒進。小車最高可以跑200多公里/小時,但很多時候時速都控制在80-120公里,為什么不用最快速度?要注意安全。做企業也一樣,以安全的速度前進,車況好的可以稍微快一點,積極、也不失穩健。
BOSS談夢想
“要實干,袖子隨時卷在膀子上”
記者:時下有很多年輕人創業。你有什么建議?
劉主席:不少創業者津津樂道的,是馬云的名言:“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就實現了呢?”但我要給他們潑盆冷水:不要盲目和沖動,不然成不了馬云,倒成了云馬。創業,要看準市場需要什么,要選擇自己精、專的領域,還要有實干的精神。
記者:說到實干,我們知道,你是一位喜歡“走基層”的企業家。
劉主席:我經常給集團高層、中干說:“你們要走下去,要到農戶家、到魚塘前。”只有沉下去,才能了解到真正的需求,以及還存在的問題。
記者:今年準備怎么“擼起袖子抓緊干”?
劉主席:我的袖子啊,隨時都卷在膀子上。對民營企業而言,永遠存在生存的壓力,這就是我們發展的動力。這袖子是放不下來、也不敢放下來的。
記者:有沒有2017年準備實現的小目標?
劉主席:我對大家說,我們每天進步一點,我們始終就會很優秀。
記者:35歲的通威已過了“而立之年”。更長遠而言,你的夢想是什么?
劉主席:企業存活,核心原動力是要適應世界的發展,通威也將不斷地做精、做深、做新。目前我們的光伏發電產業,我覺得起碼還能再做兩個30年!